郝全成
广东省气候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肩负着“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的广东,却面临着能源电力安全的困扰,其近20年遭遇的3次“电荒”均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广东地处华南,夏季炎热潮湿,作为典型的气温“敏感”型地区,当气温达到35℃以上,每上升1℃,全省电力负荷增加300-500万千瓦,从而推高电网最高负荷,危及电网运行安全。本文结合电力和气象数据,分析一次严重“电荒”背景下的夏季极端电力负荷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大气环流的关系,揭示极端电力负荷事件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为下一步利用气象因素构建极端电力负荷预测模型奠定基础,这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波分析、交叉谱分析、波作用通量分析、自组织影射(SOM)、K均值聚类(K-means ++)
(1)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增长趋势,全年呈现“单峰型”分布,存在30-60天季节内变化、6-8天准单周振荡、2-4天高频振荡三个主要周期信号,此外还具有节假日效应。(2)73个极端电力负荷事件的天气要素场特征表现为:气温和体感温度显著正异常,升温幅度高达1.5-2.0℃,同时叠加降水、相对湿度和局部地区地表风速的负异常。(3)73个极端电力负荷事件的大气环流场特征表现为:海平面气压场上,东亚洋面存在显著低压异常;850hPa风场出现匹配的气旋式风场异常,同时孟加拉湾地区西南夏季风偏弱;500hPa高度场副高西伸,华南地区受到高压异常控制;200hPa西风场,我国上空西风急流加强;对流活动方面,华南地区与印度洋季风区对流活动显著减弱,赤道中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增强,形成增强的沃克环流;东亚地区存在EAP和PJ遥相关。(4)通过SOM聚类得到四类极端电力负荷事件环流特征型,即PJ型(Ⅰ)、PJ北移型(Ⅱ)、EAP负位相型(Ⅲ)和EAP正位相型(Ⅳ),特征上对应典型、弱典型、湿热型(桑拿型)和干热型,其极端电力负荷强度依次为Ⅳ>Ⅰ>Ⅱ>Ⅲ。
本文聚焦我国第一经济和用电大省广东,基于气象资料和广东电网2002-2004年逐日每30分钟电力负荷数据,分析广东一次 “电荒”背景下的夏季极端电力负荷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大气环流的关系,揭示其背后的直接原因和驱动因子,最后对极端负荷日进行SOM聚类得到四种特征型,研究不同环流特征型在统计与物理意义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
(1)广东地区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增长趋势,全年呈现“单峰型”分布;存在30-60天季节内变化、6-8天准单周振荡、2-4天高频振荡三个主要周期信号,其中30-60天周期与大气低频振荡紧密联系,6-8天周期是由人类活动自然周影响导致;此外电力负荷还存在显著的节假日效应,且不同长假在影响程度与影响形式方面表现不同。
(2)极端电力负荷事件的天气要素场特征表现为:气温和体感温度显著正异常,升温幅度高达1.5-2.0℃,同时叠加降水、相对湿度和局部地区地表风速的负异常。
(3)极端电力负荷事件的大气环流场特征表现为:海平面气压场上,东亚洋面存在显著低压异常;850hPa风场出现匹配的气旋式风场异常,同时孟加拉湾地区西南夏季风偏弱;500hPa高度场副高西伸,主要影响中国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同时华南地区受到高压异常控制;200hPa西风场,我国上空西风急流加强;对流活动方面,华南地区与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对流活动显著减弱,赤道中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增强,形成增强的沃克环流;东亚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由气旋中心和反气旋中心组成的“正负正”波列,存在EAP和PJ遥相关。
(4)SOM聚类得到四类极端电力负荷事件环流特征型,即PJ型(Ⅰ)、PJ北移型(Ⅱ)、EAP负位相型(Ⅲ)和EAP正位相型(Ⅳ),统计上四种特征型普遍具有日期上的连续性,同时存在连续日期下特征型的转变,不同特征型下极端电力负荷发生强度排名为Ⅳ>Ⅰ>Ⅱ>Ⅲ;四种特征型均导致华南地区不同程度气温与体感温度的上升,但在高度场异常、副高强度、相对湿度、地表风速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化差异,特征上对应典型、弱典型、湿热型(桑拿型)和干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