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吟隆 , 李阔 , 赵明月 , 张馨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通过对国际国内重点行业适应技术研究进展的回顾,分析在适应技术研发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对未来适应技术研发的趋势进行展望。本研究旨在克服当前适应技术研发存在的机理不清晰、方法不健全、和气候风险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通过本研究的凝练总结,甄别适应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促进适应技术创新。
本研究适应技术的资料源来自IPCC第1-6次的评估报告和第1-4次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进行对比分析时,通过横向比较同期对气候风险、适应的科学认知和适应技术的进展分析适应技术进展的滞后性,通过纵向比较IPCC六次评估报告和我国四次国家评估报告分析适应技术的进展;然后分析制约适应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今后高效开展适应技术创新研发的方向。
纵向分析表明:
1)对国际适应技术进展的回顾,以农业为例,IPCC第1次评估报告提出的技术研发方向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控制荒漠化、加强作物对盐碱化的适应性,研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强抗旱和抗高温品种的培育、改进作物轮作技术、发展生物技术、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技术;而IPCC AR6总结的作物生产适应技术为:育种/生物技术、集雨和不完全灌溉技术、气候服务、种植适宜区和品种调整、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混林农业、水资源管理、作物多样性种植,畜牧业适应技术为:耐高温育种、杂交育种、品种更替(如大型反刍动物转变为小型羊羔/骆驼)、畜舍的遮阴和降温(加强通风和降温系统),适应技术的方面日趋完善。
2)对我国适应技术进展的回顾表明,适应技术的发展在行业/领域之间不平衡,对农业适应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总结,而其他领域的适应技术总结则相对较少;以应对极端事件带来的气候灾害按灾前、灾中、灾后来进行区分,则集中在灾前和灾中的适应技术研发较多;适应气候变化的灾后重建技术,如体现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的保险技术,迟迟未能很好发展。
横向分析表明,国际国内适应技术的发展,对适应科学认知的不断深入,促进了适应技术的发展,也一直在尝试加强适应技术和气候风险水平的联系,如IPCC AR6将适应技术分为减小气候危险性、减小暴露度、降低脆弱性;而国内也设立适应技术研发的专项项目,将适应技术和区域/行业的特定气候风险紧密联系。
1)国际国内研究都在尝试加强适应技术的系统性、综合性,适应技术涵盖的内容方面大幅扩展,高度重视基于生态系统适应(EbA)、强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关注适应局限性和错误适应的后果(如我国评估报告对适应技术可行性、适用性的分析)、强调加强适应性治理、强调全产业链条的适应和消费端的适应,但目前适应技术的系统性还很欠缺。因此,需要加强适应技术体系体系构建的方法学创新。
2)目前的适应技术研发,和气候风险的联系还比较弱。IPCC报告将适应分为增量适应(Incremental Adaptation)和转型适应(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这是和气候风险水平紧密联系的,而这两种基本类型的适应技术体系存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因此,适应技术研发需要强化其气候风险的针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