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程1 , 刘昌义2 , 刘杰3 , 潘家华4 , 史向珍5
1.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3.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4. 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当前国内对碳中和路径的研究甚少考虑碳社会成本。本文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评估模型以评估中国长期碳社会成本,并基于福利改进原则比较和优选碳中和路径,为中国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路径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
自主构建包含经济社会模块、气候模块、减排成本模块和气候损失模块四个子模块的中国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型(DICE-China),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治理的复杂关系。中国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型对气候与经济的动态综合(DICE)模型的参数、函数进行本土化修正与校准,并更新子模块模型,结合计量经济学方法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中国温升水平的联动。
第一,不同碳中和路径差异显著。SSP2-RCP1.9是最早实现零排放的情景,2020年前已实现碳达峰,并于2053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此情景下2100年全球温升水平仅为1.39摄氏度,是满足《巴黎协定》1.5摄氏度以内温升目标的碳中和路径。SSP2-RCP2.6情景下,中国于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71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温升水平峰值出现在2080年前后,约为1.8摄氏度,是满足《巴黎协定》2摄氏度以内温升目标的碳中和路径。在SSP2-RCP4.5情景下,中国碳达峰时间推迟至2055年,并于2099年方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本世纪内全球温升水平持续升高,于2060年突破2摄氏度,难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第二,本世纪末,SSP2-RCP1.9、SSP2-RCP2.6和SSP2-RCP4.5情景下的中国边际减排成本分别为1023元/tCO2、953元/tCO2和587元/tCO2,SSP2-RCP1.9碳中和路径对应的减排成本最高,达到24.43万亿元,SSP2-RCP4.5情景下减排成本最低仅为9.76万亿元。
第三,相较于SSP2-RCP8.5情景,SSP2-RCP1.9、SSP2-RCP2.6和SSP2-RCP4.5情景分别可以避免5.91%、4.64%和2.23%的额外气候损失,说明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具有经济效益。
第四,本文预测的本世纪末中国碳社会成本分比为:SSP2-RCP4.5情景(243元/tCO2)>SSP2-RCP2.6情景(344.72元/tCO2)>SSP2-RCP1.9情景(1404.86元/tCO2)。其次,碳社会成本对社会福利贴现率高度敏感,贴现率升高会降低当代人对未来气候损害的感知,从而推迟采取气候行动的时间,导致碳社会成本减小。再次,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碳社会成本差异显著,极端地区竞争将在短期内导致中国碳社会成本大幅上升;科技发展与区域间技术合作能够降低碳社会成本;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推动低碳乃至零碳能源开发利用是降低碳社会成本的必要条件。
第五,当排放路径从SSP2-RCP1.9碳中和路径或SSP2-RCP4.5碳中和路径转变为SSP2-RCP2.6碳中和路径时,减排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付出的成本进行补偿,满足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要求,因而认为SSP2-RCP2.6碳中和路径是三个情景中的最优减排路径。
第一,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宏观经济成本相对较高。DICE模型预测的本世纪末全球减排成本占当年全球产出的比重约为2.75%(本世纪模全球温升水平不超过2℃)和2.80%(本世纪模全球温升水平不超过1.5℃),而中国减排成本占比则分别高达4.32%和5.10%。结合MARKAL模型、China TIMES等能源系统模型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能源供需两侧降推动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减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将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第二,进一步强化对气候损失的量化评估,为科学制定气候政策提供数据支撑。首先,为有效降低气候损失,应采取积极的气候行动,避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其次,从分部门气候损失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尤为显著,政府部门需要密切关注。
第三,从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来看,SSP2-RCP2.6碳中和路径是满足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最优碳中和路径,因而可以依据SSP2-RCP2.6碳中和路径的关键时间节点,如碳达峰时间与峰值、碳中和时间等,设置阶段性的减排任务并明确各产业部门减排强度,同时结合减排技术发展、能源转型进程及时调整减排目标。
第四,我国明确提出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以SSP2-RCP1.9情景为例,相较于成本收益最优的SSP2-RCP2.6情景,2053年提前完成减排目标会导致中国每年增加约2.53万亿元的经济社会成本,“30·60”目标实质是为实现《巴黎协定》而作出了重大减排贡献和成本牺牲的决策,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