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造纸与纸基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Papermaking & Paper-based Materials,以下简称实验室) 是由原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来,于2025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原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正式开放运行,是我国轻工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非木材原料制浆造纸、绿色造纸、生物质组分分离与转化、特种纸基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科研综合实力在国际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三。
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A+学科,双一流学科)和“制浆造纸工程”及“化学工程”两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面向国家战略产业领域对高性能纸基材料的重大需求,和轻工材料制造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的行业需求聚焦植物纤维化学与物理、先进绿色造纸技术、高性能纸基材料、特种纤维与防伪材料四个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突破特色纤维原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性能纸基材料等方面的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世界顶尖的造纸和纸基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已建成一支高层次人才聚集、年龄结构合理、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及产业化队伍。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领军等国家重大人才15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51人次,行业首席专家1人,行业级专家2人,企业级专家6人。
目前,实验室建筑面积超15000平方米,拥有国内最完备的制浆造纸实验与检测平台,仪器涵盖了制浆、洗筛、漂白、打浆、抄纸、压榨、涂布、干燥等制浆造纸全流程,以及微纳米纤维素、纸基功能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制备全过程;配备国际先进的各类制成品、成品质量性能检测分析仪器,满足ISO、TAPPI、GB等各类标准的检测需求,仪器设备总值超1.5亿元,其中大型先进仪器设备超过60台/套。实验室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专管共用,对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大型企业全面开放。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规范、公平、公开”的运行宗旨,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梯队,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管理科学规范的开放共享平台,已成为我国造纸与纸基材料领域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最为重要的国家级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二级单位。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与华南理工大学同呼吸、共命运。1952年,初设植物纤维纸制造学、糖品物工学、食品工学本科专业和造纸、制糖专修科专业。其后,专业名称不断变更,专业和学科所属系、院几易其名,经历“四分四合”八个阶段,从属华南化工学院(1958-1962年)和广东化工学院(1970-1978年)两个时期。现在的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2015年底由原轻工与食品学院中分离出来组建而成,其所在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是首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及“985 工程”建设行列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962 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 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 年获批建设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 年获批建设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1年建立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于2005、2010、2015 年连续三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2007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前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位,2016年第四次一级学科评估被评为A+学科,2017 年、2022 年连续两次入选为教育部“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是华南理工大学四个“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将近七十载, 一代又一代轻工人辛勤耕耘, 共同绘就了一幅幅灿烂而恢宏的历史画卷,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而辉 煌的教育乐章。我们培养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制浆造纸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 几千多名优秀学 子从我们这里启航, 服务于社会, 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们拥有治学严谨、素质优良、薪火相传的教师队伍, 正是 如王宗和、梁文芷、陈嘉翔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开创了学院专业和学科之先河, 为我们一个又一 个科研业绩的取得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顾过去, 我们倍感自豪; 展望未来, 我们信心满怀。“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征程 上, 机遇与挑战共存, 传承与创新并重, 我们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 瞄准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和社会的 重大需求, 朝着办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的目标迈进, 为华南理工大学实现国内双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坚信, 我们会凝心聚力, 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 再创辉煌!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于2008年1月成立,由原化工与能源学院与化学科学学院合并组建。学院源自1932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化工系,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中南地区几所大学的化工系合并组建华南工学院化工系。1960年创办化学系,20世纪80年代初,化学系更名为应用化学系。1994年由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系、应用化学系、环境研究所合并成立化工学院。2002年,应用化学系并入理学院,2004年独立建制为化学科学学院。2004年化工学院调整学科规划和布局,扩展为化工与能源学院。2008年,学校学科调整,将化工与能源学院和化学科学学院合并,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201人,其中专任教师147人,教授等正高职称83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56人,博士生导师96人。学院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3人,省级人才1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目前学院有在校学生2601人,其中本科生1272人,硕士生和博士生1329人。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是学校工程学ESI全球排名万分之一的主要贡献者。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千分之一,并于2017年和2022年两度入选“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流学科”。
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能源化学工程为国家级一流学科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工设计》入选国家级一流建设课程(金课),大学化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名单。化学已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及“化学拔尖人才2.0培养基地”。
学院有四栋科研实验大楼,总实验室面积2.13万平方米,设备资产超3亿元。拥有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功能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能高效储存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无机膜用于清洁能源和洁净环境”联合实验室、功能分子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十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研究机构。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已为国家化学工程与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应用化学、基础化学、能源高效利用、系统集成及装备等领域输送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国家部委的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以及工业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近四年来,获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国基重点重大)55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共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158篇,其中在Science主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研究论文一篇,在化工三大顶级期刊共发表80篇论文,在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和JACS共发表31篇论文,在工程热物理顶级期刊共发表24篇论文;近四年申请专利1116件,授权专利902件,部分专利实施转让进行推广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化学与化工学院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引擎”,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向着中国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勇前进,勇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排头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智慧和力量。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华南工学院成立伊始设置的糖品物工学和食品工学专业。目前,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参与)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营养与健康3个本科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全英卓越班,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别入选2019年度和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通过 IFT国际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美国US News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一(2022,2023);学院所主要支撑的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0.138‰。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正高职称人员53人,98%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四青”等国家级人才14人;科睿唯安、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15人;上榜斯坦福/爱思唯尔2024全球前2%科学家49人(其中“职业生涯”名单15人、“单一年度”名单34人);有24人次担任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职。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汇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高地。
学院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拥有国家热带特色健康食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分子酶学与工程国际合作基地、淀粉与植物蛋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食品绿色加工与营养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脂类科学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冷链食品智能感知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预制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轻工与食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基地。学院科学研究坚持“四个面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在广州、东莞、顺德、肇庆、珠海等城市建立了成果转化基地,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及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励共计2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一等奖4项;年均实到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获授国家发明专利90余件、发表三大索引论文5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由2019年的68篇增长到2022年的118篇,SCI 论文单篇被引次数稳居全国食品院校榜首。
学院在校学生1500余人,其中研究生超过1000人。学院通过思政方向引领、科研能力锤炼、高标竞赛锻炼、优秀文化涵养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科研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爱国情怀、“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优秀人才。在第五轮学科评估期内,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多篇,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00多件、美国发明专利3件,9人获得“专业实践优秀研究生”称号。学生踊跃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近年来,共斩获国家级以上奖励50余项,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4金5银优异成绩,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金奖或一等奖等佳绩,体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关系,与美国罗格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模式,合作共建CSC中荷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博士生基地,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全英硕士留学生班,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向开设全英教学课程,外教讲学及教师/生出国(境)进修学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往来频繁密切,学院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