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选择专题分论坛:
  • 不限
  • 1.计算毒理、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
  • 2.样品前处理与环境分析化学
  • 3.新污染物的筛查与识别
  • 4.非靶标分析:前沿与交叉应用
  • 5.环境质谱和成像
  • 6.环境同位素技术
  • 7.同步辐射技术与环境化学
  • 8.环境分析仪器与设备研制
  • 9.碳中和与协同减排
  • 10.大气环境化学
  • 11.大气污染控制与碳减排技术
  • 12.生物气溶胶检测预警与防控
  •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 14.臭氧污染的物理化学机制与效应
  • 15.饮用水化学风险: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控制对策与技术
  • 16.地下水污染与修复
  • 17.水体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 18.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回收
  • 19.膜法水和废水净化技术
  • 20.水处理氧化还原技术
  • 21.低碳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 22.水污染溯源与管控
  • 23.土壤环境化学
  • 24.有机污染土壤修复
  • 25.Green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s
  • 26.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 27.矿山环境污染与修复
  • 28.化工场地污染与修复
  • 29.生物炭环境化学与绿色工程
  • 30.土壤环境纳米技术
  • 31.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健康
  • 32.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 33.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回收
  • 34.新能源固废高效低碳处理
  • 35.生态毒理学
  • 36.环境纳米毒理学
  • 37.大气环境毒理学
  • 38.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 39.污染物暴露与健康风险
  • 40.消毒副产物与健康
  • 41.环境污染与甲状腺相关疾病
  • 42.环境污染与人体常见疾病
  • 43.大食物观与环境健康
  • 44.环境表观遗传及相关组学
  • 45.金属组学与健康
  • 46.环境风险评估与模式生物
  • 47.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
  • 48.高通量毒理学与效应导向分析
  • 49.环境放射化学
  • 50.暴露组学与食品安全
  • 51.食品接触材料与回收再用风险评估
  • 52.国防与公共安全中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
  • 5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5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及效应
  • 55.环境抗生素与抗性基因
  • 56.有机碳的环境行为和效应
  • 57.环境微纳塑料的行为与效应
  • 58.砷锑环境污染与控制
  • 59.环境汞污染
  • 60.铁环境化学
  • 61.环境光催化
  • 62.环境电化学
  • 63.环境中的活性氧
  • 64.自由基与环境/健康
  • 65.液滴与微界面化学
  • 66.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和环境效应
  • 67.环境污染物在植物中的行为和效应
  • 68.海洋环境与生态安全
  • 69.渔业环境化学与生态健康
  • 70.高山和极地环境化学
  • 71.环境纳米技术
  • 72.纳米农业与环境
  • 73.环境材料与催化
  • 74.合成生物学
  • 75.新能源与环境安全
  • 76.绿色能源化学
  • 77.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
  • 78.化学品国际履约及全球治理的科学与政策问题
  • 79.环境化学交叉研究
  • 80.青年学者专场
  • 81.研究生专场
  • 82.环境科学前沿论坛:JES-《环境化学》联合分会
  • 83.ACS 专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健康
  • 84.EES专场:生态环境健康与AI大数据应用
  • 85.健康海洋与海洋资源高值化可持续利用
  • 86.农药环境安全与健康风险
  • 87.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界面行为及风险防控
  • 88.变价组分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调控
  • 89.英国皇家化学会论坛: 纳米循环经济
  • 9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前沿与应用
  • 91.港澳环境健康论坛
  • 92.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与碳排放协同防控
选择日期:
  • 不限
  • 2023-11-18 [星期六]
  • 2023-11-19 [星期日]
  • 2023-11-20 [星期一]
  • 2023-11-21 [星期二]
选择会场:
  • 不限
  • 主会场-A6馆
  • 101楚信厅
  • 103楚和厅
  • 105楚怡厅
  • 106楚云厅
  • 107楚秀厅
  • 108楚韵厅
  • 109楚悦厅
  • 110楚风厅
  • 111楚鹤厅
  • 201荆霄厅
  • 203荆棠厅
  • 204荆溪厅
  • 205荆沁厅
  • 206荆花厅
  • 207荆水厅
  • 208荆山厅
  • 209荆月厅
  • 210荆玉厅
  • 211荆沐厅
  • V22
  • V23
  • V24
  • V25
  • V26
  • 301江穆厅
  • 303江耀厅
  • 304江海厅
  • 306江碧厅
  • 307江晨厅
  • 308江雪厅
  • 309江颜厅
  • 310江春厅
  • 311江涛厅
  • V32
  • V33
  • V34
  • V35
  • V36
  • V37

2023-11-20 星期一

204荆溪厅

08:30-10:10 | 第13分会场 第一节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编号 时间 类型 题目 讲者 单位
1 08:30-08:50 主旨报告(Keynote)

生物质燃烧烟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演化

王新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08:50-09:10 主旨报告(Keynote)

基于贝叶斯推断估算气溶胶中的棕碳的一个简便方法

郁建珍 香港科技大学
3 09:10-09:25 邀请报告(invited)

典型排放源气溶胶及I/SVOCs的有机指纹图谱识别

李庆 复旦大学
4 09:25-09:40 邀请报告(invited)

Co-photolysis of mixed chromophores affects atmospheric lifetime of brown carbon by sensitizing and shadowing

黎永杰 澳门大学
5 09:40-09:50 口头报告(Oral)

生活源固体燃料燃烧中棕色碳的分子特征

张璐 香港理工大学
6 09:50-10:00 口头报告(Oral)

NOx参与甲苯光氧化及SOA生成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刘仕杰 山东建筑大学
7 10:00-10:10 口头报告(Oral)

芳香烃光氧化产生棕碳的吸光性及其分子组成研究

杨兆敏 山东大学
10:10-10:30 | 茶歇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10:30-12:10 | 第13分会场 第二节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编号 时间 类型 题目 讲者 单位
1 10:30-10:50 主旨报告(Keynote)

大气颗粒物混合态和组分基质效应对其光学性质的影响

杨新 南方科技大学
2 10:50-11:10 主旨报告(Keynote)

积雪中黑碳和沙尘含量及内外混合特性对反照率影响的进展研究

王鑫 兰州大学
3 11:10-11:25 邀请报告(invited)

液-液相分离削弱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吸收

李卫军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11:25-11:40 邀请报告(invited)

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及其老化对理化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张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5 11:40-11:50 口头报告(Oral)

不同模态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王玉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 11:50-12:00 口头报告(Oral)

大气黑碳单颗粒的形貌和光吸收增强

王园园 浙江大学
7 12:00-12:10 口头报告(Oral)

Abrupt enhancement in black-carbon absorption linked to aged regional haze plumes in eastern China

张运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30-15:10 | 第13分会场 第三节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编号 时间 类型 题目 讲者 单位
1 13:30-13:50 主旨报告(Keynote)

待定-车老师的主旨报告

车慧正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13:50-14:10 主旨报告(Keynote)

有机氮气溶胶对全球大气氮沉降及吸收性有机气溶胶辐射效应的贡献

傅宗玫 南方科技大学
3 14:10-14:25 邀请报告(invited)

大气棕碳老化与吸光性质的关系

刘丹彤 浙江大学
4 14:25-14:40 邀请报告(invited)

人为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与光学性质研究

李坤 山东大学
5 14:40-14:50 口头报告(Oral)

青岛沿海郊区大气类腐殖质化合物的来源和光学特性

闫才青 山东大学
6 14:50-15:00 口头报告(Oral)

北京冬季大气黑碳及棕碳气溶胶的吸光特性、来源及 区域传输

李杏茹 首都师范大学
7 15:00-15:10 口头报告(Oral)

西安冬季有机气溶胶来源及光学性质

段静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5:10-15:30 | 茶歇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15:30-18:10 | 第13分会场 第四节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编号 时间 类型 题目 讲者 单位
1 15:30-15:50 主旨报告(Keynote)

全谱段冰晶散射模型构建及冰云辐射特性的遥感反演和模式模拟中的应用

胡斯勒图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 15:50-16:10 主旨报告(Keynote)

用于整层大气温室气体探测的高分辨率激光外差光谱技术研究

邓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3 16:10-16:25 邀请报告(invited)

近地边界层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垂直分布特征观测研究

潘小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16:25-16:40 邀请报告(invited)

气溶胶成核关键前体物团簇:结构、弱相互作用和动力学

冯刚 重庆大学
5 16:40-16:50 口头报告(Oral)

大气污染物垂直演化与高空传输的立体遥感研究

胡启后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6 16:50-17:00 口头报告(Oral)

基于超光谱垂直观测网络的华北平原和长三角区域污染传输研究

邢成志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7 17:00-17:10 口头报告(Oral)

基于超光谱遥感技术的小时-百米级痕量气体水平分布及其在排放源定位中的应用

李启华 安徽大学
8 17:10-17:20 口头报告(Oral)

臭氧无盲区廓线的超光谱遥感算法及其在臭氧垂直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季祥光 安徽大学
9 17:20-17:30 口头报告(Oral)

气溶胶吸湿性光学观测原理及前沿应用

旷烨 暨南大学
10 17:30-17:40 口头报告(Oral)

使用气相色谱-轨道阱质谱分析大气有机气溶胶化学组分:以西安为例

王婷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1 17:40-17:50 口头报告(Oral)

海洋气溶胶表面有机膜的分子相互作用与界面光化学反应

李思扬 海南大学
12 17:50-18:00 口头报告(Oral)

可溶性糖类在海洋飞沫气溶胶中的富集机制研究

徐名兰 山东大学
13 18:00-18:10 口头报告(Oral)

真实大气不同来源黑碳气溶胶的吸收增强

崔世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