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时间 | 类型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09:00-09:20 | 主旨报告(Keynote) |
大气化石源二氧化碳及其历史变化的同位素示踪 |
张干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2 | 09:20-09:40 | 主旨报告(Keynote) |
大气湿沉降中的有机质 |
傅平青 | 天津大学 |
3 | 09:40-09:55 | 邀请报告(invited) |
Beyond carbon: the critical role of nano-biochar i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
廉菲 | 河北工业大学 |
4 | 09:55-10:10 | 邀请报告(invited) |
两种典型的二次棕碳生成机制研究 |
吕继涛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编号 | 时间 | 类型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0:30-10:50 | 主旨报告(Keynote) |
泥炭藓湿地中独特的碳铁交互作用 |
冯晓娟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2 | 10:50-11:05 | 邀请报告(invited) |
DOM的光解产物及对磺胺类物质环境行为影响 |
王飞 | 北京师范大学 |
3 | 11:05-11:20 | 邀请报告(invited) |
不同温度源溶解性黑碳的光活性及其对四环素光降解影响研究 |
谢晓芸 | 兰州大学 |
4 | 11:20-11:35 | 邀请报告(invited) |
胞外壁障内分子博弈控制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 |
康福星 | 南京农业大学 |
5 | 11:35-11:45 | 口头报告(Oral) |
不同营养状态湖泊中DOM分子组成分析 |
温志丹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6 | 11:45-11:55 | 口头报告(Oral) |
溶解性黑碳与典型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 |
宋凡浩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编号 | 时间 | 类型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4:00-14:20 | 主旨报告(Keynote) |
溶解性黑碳的类酶活性研究 |
瞿晓磊 | 南京大学 |
2 | 14:20-14:35 | 邀请报告(invited) |
典型边缘海有机质相态转化成因和分配埋藏行为研究 |
何伟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3 | 14:35-14:50 | 邀请报告(invited) |
污染场地有机碳多界面环境效应 |
朱世殊 | 华南理工大学 |
4 | 14:50-15:00 | 口头报告(Oral) |
水热炭化固/液产物衍生DOM在水土介质中环境转化研究 |
王冰玉 | 南京理工大学 |
5 | 15:00-15:10 | 口头报告(Oral) |
生物炭与天然有机质组分特征的三维荧光光谱与热裂解质谱法分析 |
朱晓敏 | 安徽农业大学 |
编号 | 时间 | 类型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5:30-15:50 | 主旨报告(Keynote) |
林火热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特征与效应的影响 |
王俊坚 | 南方科技大学 |
2 | 15:50-16:05 | 邀请报告(invited) |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
曾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3 | 16:05-16:20 | 邀请报告(invited) |
溶解态黑碳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强吸附机制研究 |
付翯云 | 南京大学 |
4 | 16:20-16:30 | 口头报告(Oral) |
溶解性有机质介导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光形成过程研究 |
刘慧婷 | 沈阳理工大学 |
5 | 16:30-16:40 | 口头报告(Oral) |
矿物-有机质互作调控土壤重金属固定的分子机制 |
迟家霖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6 | 16:40-16:50 | 口头报告(Oral) |
硫沉降在泥炭湿地中的长期转化及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
王红岩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7 | 16:50-17:00 | 口头报告(Oral) |
胞外聚合物在矿物表面吸附分馏对菲吸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陈轶群 | 安徽医科大学 |
8 | 17:00-17:10 | 口头报告(Oral) |
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中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分子组成和反应活性解析 |
黄露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9 | 17:10-17:20 | 口头报告(Oral) |
可溶性黑碳的环境光化学行为及其对污染物光转化过程的影响及机制 |
周至城 | 华南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