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选择专题分论坛:
  • 不限
  • 1.计算毒理、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
  • 2.样品前处理与环境分析化学
  • 3.新污染物的筛查与识别
  • 4.非靶标分析:前沿与交叉应用
  • 5.环境质谱和成像
  • 6.环境同位素技术
  • 7.同步辐射技术与环境化学
  • 8.环境分析仪器与设备研制
  • 9.碳中和与协同减排
  • 10.大气环境化学
  • 11.大气污染控制与碳减排技术
  • 12.生物气溶胶检测预警与防控
  • 13.气溶胶与环境光学
  • 14.臭氧污染的物理化学机制与效应
  • 15.饮用水化学风险: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控制对策与技术
  • 16.地下水污染与修复
  • 17.水体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 18.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回收
  • 19.膜法水和废水净化技术
  • 20.水处理氧化还原技术
  • 21.低碳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 22.水污染溯源与管控
  • 23.土壤环境化学
  • 24.有机污染土壤修复
  • 25.Green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s
  • 26.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 27.矿山环境污染与修复
  • 28.化工场地污染与修复
  • 29.生物炭环境化学与绿色工程
  • 30.土壤环境纳米技术
  • 31.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健康
  • 32.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 33.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回收
  • 34.新能源固废高效低碳处理
  • 35.生态毒理学
  • 36.环境纳米毒理学
  • 37.大气环境毒理学
  • 38.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 39.污染物暴露与健康风险
  • 40.消毒副产物与健康
  • 41.环境污染与甲状腺相关疾病
  • 42.环境污染与人体常见疾病
  • 43.大食物观与环境健康
  • 44.环境表观遗传及相关组学
  • 45.金属组学与健康
  • 46.环境风险评估与模式生物
  • 47.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
  • 48.高通量毒理学与效应导向分析
  • 49.环境放射化学
  • 50.暴露组学与食品安全
  • 51.食品接触材料与回收再用风险评估
  • 52.国防与公共安全中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
  • 5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5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及效应
  • 55.环境抗生素与抗性基因
  • 56.有机碳的环境行为和效应
  • 57.环境微纳塑料的行为与效应
  • 58.砷锑环境污染与控制
  • 59.环境汞污染
  • 60.铁环境化学
  • 61.环境光催化
  • 62.环境电化学
  • 63.环境中的活性氧
  • 64.自由基与环境/健康
  • 65.液滴与微界面化学
  • 66.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和环境效应
  • 67.环境污染物在植物中的行为和效应
  • 68.海洋环境与生态安全
  • 69.渔业环境化学与生态健康
  • 70.高山和极地环境化学
  • 71.环境纳米技术
  • 72.纳米农业与环境
  • 73.环境材料与催化
  • 74.合成生物学
  • 75.新能源与环境安全
  • 76.绿色能源化学
  • 77.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
  • 78.化学品国际履约及全球治理的科学与政策问题
  • 79.环境化学交叉研究
  • 80.青年学者专场
  • 81.研究生专场
  • 82.环境科学前沿论坛:JES-《环境化学》联合分会
  • 83.ACS 专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健康
  • 84.EES专场:生态环境健康与AI大数据应用
  • 85.健康海洋与海洋资源高值化可持续利用
  • 86.农药环境安全与健康风险
  • 87.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界面行为及风险防控
  • 88.变价组分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调控
  • 89.英国皇家化学会论坛: 纳米循环经济
  • 9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前沿与应用
  • 91.港澳环境健康论坛
  • 92.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与碳排放协同防控
选择日期:
  • 不限
  • 2023-11-18 [星期六]
  • 2023-11-19 [星期日]
  • 2023-11-20 [星期一]
  • 2023-11-21 [星期二]
选择会场:
  • 不限
  • 主会场-A6馆
  • 101楚信厅
  • 103楚和厅
  • 105楚怡厅
  • 106楚云厅
  • 107楚秀厅
  • 108楚韵厅
  • 109楚悦厅
  • 110楚风厅
  • 111楚鹤厅
  • 201荆霄厅
  • 203荆棠厅
  • 204荆溪厅
  • 205荆沁厅
  • 206荆花厅
  • 207荆水厅
  • 208荆山厅
  • 209荆月厅
  • 210荆玉厅
  • 211荆沐厅
  • V22
  • V23
  • V24
  • V25
  • V26
  • 301江穆厅
  • 303江耀厅
  • 304江海厅
  • 306江碧厅
  • 307江晨厅
  • 308江雪厅
  • 309江颜厅
  • 310江春厅
  • 311江涛厅
  • V32
  • V33
  • V34
  • V35
  • V36
  • V37

2023-11-20 星期一

V26

19:00-20:30 | 第81分会场第十场 第一节 普通报告 【81.研究生专场】
编号 时间 类型 题目 讲者 单位
1 19:00-19:07 口头报告(Oral)

光老化微塑料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神经毒性

李昕桐 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
2 19:07-19:14 口头报告(Oral)

干旱-复水循环对生物膜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李春艳 云南大学
3 19:14-19:21 口头报告(Oral)

五种膳食多酚补剂对砷生物有效性、生物转化以及其毒性的研究

周磊 南京大学
4 19:21-19:28 口头报告(Oral)

皮革沙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及健康风险

穆传辉 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 19:28-19:35 口头报告(Oral)

基于生物发光方法探究微塑料及浸出液对费氏弧菌的影响及机制

余静 暨南大学
6 19:35-19:42 口头报告(Oral)

斯里兰卡典型未知病因慢性肾病区地下水有机物特征

曾宪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 19:42-19:49 口头报告(Oral)

华南母乳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特征、时间趋势及健康风险

刘阳阳 广东工业大学
8 19:49-19:56 口头报告(Oral)

Dlk1-Dio3印迹区域IG-DMR低甲基化介导孕期咖啡因暴露所致子代肾脏有机阳离子转运体表达异常

王松狄 武汉大学
9 19:56-20:03 口头报告(Oral)

卡马西平对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及功能微生物毒性的影响机制探究

向银萍 湖南大学
10 20:03-20:10 口头报告(Oral)

血浆脂质组学揭示PFAS暴露职业人群的差异化脂代谢效应

何安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1 20:10-20:17 口头报告(Oral)

降低食物来源镉暴露的有效途径:利用饮食复合补充钙铁降低大米镉生物有效性

林欣颖 南京大学
12 20:17-20:24 口头报告(Oral)

被动摄入和主动回避共同调控线虫对纳米塑料的摄食作用

何菜姣 浙江大学
20:30-22:00 | 第81分会场第十场 第二节 快闪报告 【81.研究生专场】
编号 时间 类型 题目 讲者 单位
1 20:30-20:33 口头报告(Oral)

肠道菌群与微量元素相互作用与人体健康的关联-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

翟志强 南京农业大学
2 20:33-20:36 口头报告(Oral)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光化学性质及其对六价铬的钝化机制

袁博 厦门大学
3 20:36-20:39 口头报告(Oral)

微/纳米塑料对斑马鱼的免疫毒性及通过ROS-NF-κB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的机理探究

裴锦程 华中科技大学
4 20:39-20:42 口头报告(Oral)

使用端元混合模型评估溶解有机质(DOM)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活性

张思琪 西南大学
5 20:42-20:45 口头报告(Oral)

老化聚乙烯微塑料在土壤-植物中的传递效应研究

杨硕 成都理工大学
6 20:45-20:48 口头报告(Oral)

婴儿新烟碱类杀虫剂内/外暴露:不同来源水平的比较

张珩琳 中山大学
7 20:48-20:51 口头报告(Oral)

靶向、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解析臭氧暴露对人体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张毅 北京大学
8 20:51-20:54 口头报告(Oral)

全氟辛酸和微囊藻毒素-LR对沉水植物和生物膜的联合毒性效应

杨镒霞 成都理工大学
9 20:54-20:57 口头报告(Oral)

微塑料和全氟辛酸对沉水植物及其附着生物膜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

肖云星 成都理工大学
10 20:57-21:00 口头报告(Oral)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叶面喷施纳米材料缓解不同基因型小麦镉吸收机制

王敏 南京大学
11 21:00-21:03 口头报告(Oral)

运用毒代动力学模型解释疣荔枝螺高镉成因

俞泽婷 厦门大学
12 21:03-21:06 口头报告(Oral)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砷大麦毒性阈值的影响及我国两种典型土壤砷的生态安全阈值研究

黄奕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3 21:06-21:09 口头报告(Oral)

母体菌群代谢物大豆苷元下降介导孕期强的松暴露致雌性子代峰值骨量降低及其防治研究

马翅 武汉大学
14 21:09-21:12 口头报告(Oral)

雄性/雌性斑马鱼长期暴露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均可诱导代际效应

张金阁 华南师范大学
15 21:12-21:15 口头报告(Oral)

纳米硒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结合形成植物蛋白

王月 山东大学
16 21:15-21:18 口头报告(Oral)

外源氮调节纳米塑料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

刘美艳 山东大学
17 21:18-21:21 口头报告(Oral)

不同接触方式下锑氧化细菌Paraccocus versutus XT0.6在辉锑矿释放和锑氧化中的作用

李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8 21:21-21:24 口头报告(Oral)

云南高原湖泊微囊藻毒素的主控因子及在相似营养水平下与其他区域的差异

赵贺祥 云南大学
19 21:24-21:27 口头报告(Oral)

6:6 PFPiA通过干扰肠脑轴引发斑马鱼神经毒性的机制

张天旭 南开大学
20 21:27-21:30 口头报告(Oral)

金属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自身免疫病分辨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陈子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1 21:30-21:33 口头报告(Oral)

微/纳颗粒物对芽苗的毒理效应和电晕形成的作用机制

康蒙恩 河海大学
22 21:33-21:36 口头报告(Oral)

Widespread p‑phenylenediamines and their quinones in sediments from offshore shorelines to deep-sea basins of South China Sea

梁婵 暨南大学